X 关闭
知嘹汽车/陈欣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70年的造车历史,是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缩影。”这晚,王传福数度哽咽。随他一起落泪的,还有生产一线的工人们,只是很多时候,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。
8月9日,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。一则「在一起 才是中国汽车」直接将格局打开,同时打开的还有中国汽车一部艰辛的发展年鉴。
1953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落成,当第一辆解放汽车问世,中国在世界汽车史上有了自己的名字;1975年,东风汽车在芦席棚中诞生;1983年,长安汽车;1991年,上汽集团……
1995年,比亚迪诞生,彼时他还是一个生产二次充电电池厂。当他提出要造车的那一刻,没有人相信他能成功。即便他推出的首款车型比亚迪F3(参数|询价)迅速占领市场,并成为中国品牌首个跨入“万辆俱乐部”的单一车型,依旧不被舆论看好。人们对比亚迪的定位,不过是一个“山寨”丰田佳美的一个小厂。
“曾经,我们也怕等不到春天”。在现场,不止是王传福哭了,比亚迪这一次赚足了整个汽车圈的眼泪。“这是属于比亚迪的高光时代,也是属于中国品牌的高光时代。”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宣布,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,且成为全球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汽车品牌。
和国外的造车前辈:百年福特、日系两田们相比,比亚迪可以算是标准的后浪。但正是这些后浪们,抓住了新能源的风口,摇身一变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军者。
2014年,小鹏、蔚来诞生,2015年,理想加入了造车大军。自此,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,叫「造车新势力」。大家恍然大悟,原来造车也可以跨界,“只要你要,只要我想”。目前中国已经成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大国,全球超过60%的新能源汽车都是由中国生产销售的。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:动力电池,中国产销量超全球超63%。可以说,在燃油车上吃的苦,我们在新能源车上已经扳回。中国已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完备的产业链。
2008年,比亚迪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上市,2021年,比亚迪全球首款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的纯电汽车下线。
从“第1辆到第100万辆”用时13年,而从“100万辆到300万辆”用时1年半,从300万辆到如今的500万辆仅过去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。
“比亚迪花了20年时间做一道证明题,证明比亚迪可以、新能源可以、中国汽车可以。”现场,王传福在回顾比亚迪20年发展之路时,数度哽咽。他说,技术研发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长征,过去20年比亚迪在核心技术上持续投入,目前比亚迪已有11个研究院,研发人员9万多人,平均每个工作日专利授权15项,为比亚迪的技术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坚持“技术为王”的比亚迪凭借着刀片电池、DM-i超级混动、e平台3.0、CTB电池车身一体化、易四方技术平台、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等颠覆性技术及应用。王朝、海洋、腾势、仰望及方程豹五大品牌矩阵的布局,也愈发的清晰可见。王传福预测,“2025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60%,中国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将提升至70%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”
作为“骄傲”的比亚迪人,抬头看看公司的宏伟蓝图,再地头看看自己的工资条,恐怕也会湿润了眼眶。
值得一提的是,经常有比亚迪员工在网上吐槽公司的福利待遇。根据同花顺数据显示,在24家A股上市的汽车公司中,2022年比亚迪以166.22亿元的净利润排行第一,但人均薪酬却只有10.73万元,排在倒数第三位,远低于上汽集团(17.64万元)和长城汽车(19.58万元)的人均薪酬。
我们也希望比亚迪能够善待工人,比起特斯拉,比亚迪工人待遇实在太差了,我们希望比亚迪不要牺牲人力节省成本,作为一家技术企业,应该用更先进工具提高效率。当然,我们也希望比亚迪,今年中秋节别只给员工一块月饼,一盒也好啊。
知嘹汽车原创文章,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
*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*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Copyright 2015-2022 欧洲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